工人薪酬如何厘定 司徒永富博士
不知读者是否记得2007年的扎铁工人争薪事件,该事件扰攘多时,经过各方努力,终于能圆满解决。可是诚如劳工事务局长所言,事件非如一般工运,并不寻常。整件事件突显社会隐藏戾气,尤其当经济蓬勃发展,不少工种获得不同程度的调薪,加上生活开支有增无减,社会上却有一些「弱势社群」长期受压,未能分享繁荣带来的成果,一股沉淀已久的怨气伺机爆发,随之而来的,还有医护、社福、教师等不同工种的诉求,对社会和谐发展当然没有好处。
英国牧师Charles C. Colon 形容:「所得如同鞋子,太小则弄痛我们,太大则会绊倒我们。」
先说太大的鞋子怎样绊倒我们。社会上的确有一小部份身居要职的打工皇帝,年薪以千万计,但与此同时,在同一企业, 一位「小薯」、其薪资可以是他们的百份之一,还需要兼职才能餬口。用Charles Colton的术语,鞋子并不合脚。Colton的鞋子比喻提供关于薪俸的基本洞见:「和人性尊严相称的员工薪俸,是人性发展和社群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条件。」
正如扎铁工人的遭遇,过去十年,人工没有随经济复苏而增加,什至减少,便出现工人们集体「夹脚」的现象;加上眼见凭着建筑地产业而暴富的权贵,赚得超高的薪水和红利,扎铁工人便感受到个人的「绊倒」,则怨怼、讥讽、增恨油然而生。
《圣经‧新约》中,雅各布谴责那些克扣薪水的雇主:「工人给你们收割庄稼,你们亏欠他们的工钱,这工钱有声音呼叫,并且那收割之人的冤声已经入了万军之主的耳了。」(雅各布书5章4节)
《以西结书》更具体地描绘那些吃尽油脂,饱满肠肥的「恶牧人」如何置群羊福祉于不顾,跟随他的成为瘦弱无助的一群,散走于山间。(以西结书34章3至6节) 繁荣背后的香港,此现象还是随处可见,时有看见酒楼惠老板、证券行东主一夜拉闸,员工的欠薪推到政府基金去,过了不久,换过招牌,又「卷土重来」。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说,一个家庭的薪金显示「整个社经济体系的公义」,是社会经济体系公平性的检验试剂。从人性公义,好牧人及管家的角度,我们会问:「员工是否得到他们所需要?」、「他们是否获得与其贡献相当的薪酬?」以及「雇主付出员工应得的工资后,是否仍有竞争力?」若能从三方面看工资的厘定,任何谈判,都是「有得倾」(谈得拢)的,社会亦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