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会成为偶像崇拜麽?
多少年来,教会曾把文学艺术大力地逐出教会的门外,至今也仍未回归。这是为什麽呢?因为出於恐惧。
教会对整体文学艺术有着诸多恐惧。简单来说有五方面,首先,艺术被基督教摒除门外,是深怕艺术会带来偶像的崇拜。
然而从《出埃及记》里可以得知,并非所有艺术品都会成为偶像。比如说为上帝建造会幕的各样雕饰,就是为了荣耀神。而且也造得十分讲究,按照神的指示是要「荣耀、华美」。
只有当艺术被误用,如亚伦铸出金牛犊供百姓下拜,取代上帝的荣耀时,才会成为偶像,也才需要基督徒戒慎恐惧。因此也可以说,任何取代上帝、窃取神的荣耀者,便是偶像崇拜的定义。
如此说来,那麽在现代基督徒的家中,是否可以挂一幅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祷告的画像呢?就看这幅画在其家中的意义,是装饰、提醒、还是祷告投诉的神圣对象。
当然,现代大部分基督徒已有雕像不可视为偶像的分辨能力。比较不易分辨的反而是文学、艺术本身,也有可能会被视为个人寻找安身立命的救赎、今世的希望或献身的对象。
文化中也实存有许多诱惑,欲把文学艺术偶像化、大写化。十九世纪的德国诗人暨剧作家戴默尔(Richard Dehmel)就曾宣称:「我的艺术就是我的宗教」。二十世纪的萧伯纳则在作品中刻意把「美」(Beauty)和「艺术」(Art)两字的首字母大写。至近年来的英国艺术家艾明(Tracey Emin)的九七年展览主题,赫然竟是:《我需要艺术如同我需要上帝》(I need Art like I need God)。对一些人来说,艺术显然取代基督教成为新兴的宗教。
原本在中古世纪,艺术家只不过是无名无姓的承包工匠。文艺复兴时的达文西,虽被形容成绝对的「文艺复兴人」,但他早期也只不过是个可以从事造桥、建筑、水利等工程行业,顺便兼做些雕刻的觅职者。
但随着文学艺术被偶像化,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地位,相形之下也被抬高成为不适任的教皇。西方在浪漫主义全盛时期,曾把文学界、绘画界和音乐界的创作巨人加以神化。哥德和贝多芬就曾受过这样的膜拜。许多文学作者和艺术家也成为有相当高度的文化偶像。到了21世纪,电影导演、歌星、偶像和媒体名人,形同现代人的教宗或精神导师。一般人从他们学习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指导,超过聆听牧师讲道和查经。对电影、电视剧情节的熟悉,也超过圣经的故事和教导。
但是创作者又是如此不可靠的「教皇」。着名作家王德尔便曾说过:「艺术家的人生是一趟漫长而可爱的自杀」。又说:「生活的目标乃是让自己成为艺术作品」。这两句话可以从为数不少自杀的作家和生活十分戏剧化的艺术家例子里,得到证实。
更何况大部分创作者在创作间真实体会到的,并非自己与上帝有多类似,更多的是,自我离上帝有多遥远。创作本身所带来的焦虑,常让创作者感到自己的有限与脆弱,很难自认为是不可一世的「神」,或大写的创造者。
也因此,基督徒创作者应常视自己的作品,是对上帝的献祭,而非崇拜的偶像。就像法利赛人不可高举律法,爱好文学艺术的基督徒也不应高举美成为偶像,这是一个要避开的重要险摊。
上一篇:从爱的源头看情人节 预备自己成为负责的人 下一篇: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娶或嫁错人了?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