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外版报道)来自美国的刘爱伦已经92岁,每个星期天她都要到北京崇文门基督教堂参加礼拜活动。
刘爱伦1950年在美国嫁给一位中国人,1986年移居北京,她和丈夫、儿子都是基督徒。刘爱伦说:“刚来北京时,参加礼拜活动都是在东单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上世纪80年代末,我开始在崇文门堂参加聚会。我很喜欢崇文门堂,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这里的气氛和环境很好,基督徒们的生活也很好。”
崇文门堂始建于1870年,是美国卫理公会在中国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也是北京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之一。这里曾接待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克林顿,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瑞博士,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师。每个主日,都有外国驻华使馆的官员和其他国外信徒来这里做礼拜。
刘爱伦说:“崇文门堂的牧师讲道都是以《圣经》为基础,这里唱的赞美诗也跟美国一样,我太熟悉了。我每年在美国和北京各住半年。只要在北京,我每个星期天都要来。”
来自澳大利亚的励友诚在北京一家培训中心担任企业培训高级顾问,他每个星期天也到崇文门堂参加礼拜活动。励友诚说:“中国和外国的基督徒,宗教生活差不多是一样的,只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澳大利亚的礼拜活动没有北京这么正式,讲道一般只有15分钟,北京的讲道有时长达1小时;澳大利亚的受洗礼一般用浸水礼,北京一般用点水礼;吃的圣餐是一样的,只不过澳大利亚是每周都提供圣餐,北京是每个月提供一次。也许是北京的基督徒太多了,每周提供一次不太方便。北京的基督徒确实越来越多了。我太太是北京人,她也是基督徒。”
北京近年平均每年新增受洗人数约5000人,目前共有约7万多名接受过洗礼的信徒。
北京近10年大举改建和新建教堂,目前已有大型基督教堂21处。基督教海淀堂位于“中国硅谷”中关村西区,原来是简陋的平房,2007年在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完成重建,新堂由德国公司设计,造型别致,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西临海淀图书城,北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海淀堂每个星期天都专门有一堂英文礼拜,每次有1100到1400人参加,每次也有近百位外国信徒参加。
来自美国纽约的胡博说,海淀堂的条件和环境比他家乡的教堂还要好,美国很多信徒是中年人,中国的基督徒越来越年轻化,很多人学历也很高。
8个月前从美国到北京留学的可乐很喜欢弹吉他,他积极参与海淀堂圣诗班的活动。他说,很多中国年轻人参与宗教活动,至少在海淀堂看不到限制宗教活动的迹象。
3年前从美国来北京的高柏盛是一位电子工程师,现在在中关村一家公司工作。高柏盛说:“美国人很多都是基督徒,信徒在教会和在别的地方相处感觉都差不多。但中国的教会很像家庭,信徒之间互相称‘兄弟姊妹’,像一家人一样,美国人不会这么称呼,也没有这种亲密的感觉。我刚来北京时,有一个想学英语的中国朋友跟我住在一起。我每个星期天都要到海淀堂做礼拜,这位朋友一开始不知道。有一天他问起来,我告诉他了,他很好奇,问能不能跟我一起去教堂。我带他去的第一次,他就说从来不知道教会是这个样子,不知道信徒之间这么友爱。8个月后,他也受洗成了信徒。”
高柏盛表示,来北京之前看过一些媒体对中国宗教的报道,现在西方一些媒体的报道也在一点点改变,变得更平衡一点。他举例说,最近一家西方媒体发出报道说,中国的教会是开放的。
谈到对宗教活动是否应依法规范和管理,高柏盛说:“美国法律对宗教也有一些限制,比如教会不能参与政治,不能批评政府,在总统大选时不能向信徒推荐候选人……在户外举行特别大规模的宗教活动也要事先申请,当然这些申请很容易获得批准,但有这样的程序和限制。”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