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华人神学家就中国基督教的拯救观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基督教不能只是关怀个人的灵魂得救问题,应当要包括整个社会,或者整个世界和宇宙,要关怀世人,参与到社会中。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教授、文学院副院长,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赖品超教授日前在接受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游斌采访时就“佛耶对话与中国文化下的基督教”主题时说到的。
赖品超教授还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博士,分别于2002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海德堡普世论坛”主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2006年在伯明翰大学的吉百利讲座主讲“大乘基督教神学”,是这两个蜚声世界的宗教学讲座的首位非欧美人士。
游斌教授对赖教授在在伯明翰大学“吉百利讲座”上发表的讲演整理出版的新书《大乘基督教神学》很感兴趣。其中的主要观点是涉及到“大乘基督教神学”一词,赖教授将佛教中的“大乘”、“小乘”两个次引入到基督教神学中,来试图表达“狭窄”和“宏大”的两种内涵。
赖教授介绍说, “大乘基督教神学”包括两个方面,从方法来说,就是用比较神学的方法,参考、比较大乘佛教来反思基督教神学的问题;从内容来说,就是特别发扬大乘的精神,例如讲究宽广宏大的拯救以及与此相关的那些概念,如强调宗教与宗派的多元,主张多元的启示等。它也有助于对圣经形成宽容的看法,不把圣经的字面意义绝对化。
“具体来说,大乘基督教神学体现一种宽容的、多元的态度。要求基督教在追求属灵事物时,也要结合社会的、生态的关怀,拯救应当包括所有众生,应该参与到社会中。”
对此,游斌问到:“当人们谈到神学一词,可能会想到运用它的一个具体信仰群体。那么,你希望大乘基督教神学能够塑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信仰群体?假如它要为中国基督教群体所接受,你希望它对基督教适应中国文化和社会有什么帮助?”
赖教授回答说:“我提出大乘基督教神学,不只为了一个学术的目的,背后是有一个关怀的。在我看来,港台地区的基督教似乎都只是发展成了一种小乘宗教,因为他们只关注个人的灵魂问题,他们相信只有少数人能得到上帝的拯救。这种神学不仅忽略其他的宗教群体,还忽略了社会的层面,忽略了生态的层面。在我来看,这是一种不太好的神学。通过对大乘佛学的借鉴,我希望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思中国教会中这种不太好的神学。”
“但我不只是从消极方面批评中国教会中的这种神学,其实通过这种比较,我还要重新回到基督教的内在传统。这个传统是很丰富的,拯救不但包括个人的灵魂拯救,还包括整个社会,或者整个世界。我希望帮助中国教会重新建立这样一种拯救观,即不但是个人的,也包括社会和宇宙整体。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拯救观,对于教会调整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是有很大帮助的,它就不会仅仅将资源用在个人灵魂的拯救关怀上,还会看到拯救是个很宏大的事业,需要关怀社会,甚至宇宙生态。经历了这样的神学转变之后的信仰群体,就能够把对上帝的信仰和对社会的服务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对于其他宗教或宗派的态度,也能多一些正面的欣赏和肯定。”
他表示自己希望透过大乘基督教神学对基督教的理解可以更为全面,希望中国的基督教研究能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的神学。他也自己把大乘思想与基督教结合起来称之为是一个 “思想实验”,以创新为主,但“返本”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否则将后劲不足。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