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的时候,和陈少白、尢列、杨鹤龄因为倡言革命,故有「四大寇」之称。「四大寇」之自认为「寇」的缘故,是因为洪秀全领导汉人的太平天国被清兵打败,常谓「成王败寇」,洪秀全既是失败便成为「寇」,因此孙中山自认属於汉人失败的一方,故此以「寇」自称之,但心志上仍以洪秀全为标榜。在四大寇中,则公认孙中山为洪秀全,是「四大寇」之首,这不但因为孙中山头大有如洪秀全一般,主要因为孙中山对洪秀全认识较多,特别在反清的思想有更深的体认,所以孙中山是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孙中山之认识洪秀全的事蹟,是始於九岁时候,在翠亨村榕树下,听到一位参加太平军的老农冯爽观,对儿童讲述太平天国反清革命的运动,使孙中山自小对洪秀全这位汉族英雄,养成孺慕景仰之心。当孙中山於一八九七年在伦敦撰写“Kidnapped in London”(伦敦蒙难记,见上图),其中清楚载述:「这会使党人(按即兴中会党人)想起太平天国起义。由於英国的干涉,这个伟大民族的基督徒的革命就被扑灭了。」把太平天国定性为民族的革命;和基督徒的革命。孙中山认为洪秀全在广西起义後,在十多年中政府财政充裕,没有欠外债,是因为推行一种共产制度。所以当孙中山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在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主持民生主义演讲的时候,有认「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且其功效较俄国为大,後为英国戈登所破坏,故今日无从稽考。」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实行的共产主义是早於俄国革命推行的共产主义。然而孙中山的则认为他提倡的民生主义是包括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产主义在内,并用图表加以说明(见下图)。在此可知孙中山不但是洪秀全思想的承继者,是研究太平天国共产制度的第一人。换言之,孙中山更可以说是中国研究共产主义(比较共产主义)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