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天是端午节,早上一起床便陆续收到主日肢体的端午节问候,倍感温馨。是的,谁不想往平安?尤其在2020这个特殊的时节,更觉安康的宝贵。一路走来,感谢天父,也庆幸自己还活着。当然,端午之所以被当成重要的节日,也是由于屈原的事迹及其爱国主义情怀。纵然,屈原是一个悲剧式人物,但他的忧国忧民,忠诚耿直仍活画在许多人的心中。
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具有悲剧性特征,屈原便是典型的例子。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付出与回报未必相符。国破与家亡,怎能不痛?但即便肝脑涂地,又能如何?哲人的痛是因为被人诬陷,报国无门。谄媚的人以爱国为得利的门路,忠诚与耿直的人则因真爱国而无视一己之利。那么圣经中的先知在遇到类似的困境时,又有着怎样的反应呢?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借着哲人与先知的事迹来做一番简单的比较,以使我们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视域下的不同遭遇。
一、哲人与先知都因爱而伤痛
不管是哲人还是先知都因爱而伤痛。他们跟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分别就是关怀的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们所爱的人。哲人将国家民族视为神圣实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知则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上帝,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羔羊的脂油,因基督的爱而愿成为服侍人的人,不论苦乐,无怨无悔。
二、哲人有不得志的郁闷,先知则有不被接纳的困惑
哲人最深的痛苦就是被人排挤,报国无门,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先知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耶和华所兴起的先知中,大部分都是体制外的先知。他们不需要得到体制的承认,不需要被人承认才能成为先知。故此,他们没有哲人那种报国无门的痛苦。他们的痛苦乃是不被同胞接纳。因为他们所传讲的信息大多都是呼吁同胞悔改的信息,指斥罪恶,宣告审判,甚至让他们出去投降敌人。很明显,这些信息不仅不合人的胃口,在他的同胞看来,简直就是反叛的表现。笔者相信这样的信息并非出于先知的本意,因为先知和他的同胞是在一条船上的,又怎愿意他们遭遇被掳的厄运?然而,先知很清楚,这些信息都是上帝要他传讲的,作为上帝的代言人,又怎能背弃差遣自己的主人?
三、哲人爱国,自觉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先知爱上帝,自觉以遵从父旨为其一生的目标
哲人爱国,先知爱上帝,他们效忠的对象有所不同,眼见与盼望也难免不一样。中国文化强调人天合一,肉身成道,人乃弘道及替天行道,将“天”仅仅理解为“天道”,将“人”视为与天同源的神性人,对人性持极其乐观的看法。故此在实际上,“天”已经内化成了“人”的一部分,对君主的忠诚也就是顺应天意。对于先知来说,上帝就是上帝,君主就是君主。君主只不过是人,且是有可能会犯错的人,而上帝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故此,对于先知来说,他们并没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恰恰相反,先知所传讲的信息中包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即上帝的审判。先知宣告上帝的主权,宣称上帝要对万国万邦施行审判,然后带下拯救,复兴全地。这就使得先知具有了普世主义的眼光与情怀。
小结
借着上述三个层面的比较,我们大致上便能了解哲人与先知的差异。当然在旧约,也有不少爱国的先知,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需要在上帝面前学习顺服。作为上帝的仆人,又岂能任意妄为呢?在这方面,约拿就是最好的例子。从爱国的层面来说,约拿躲避耶和华乃是情有可原,但约拿这样做,一方面是误解了上帝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的心胸仍不够宽广,不够体会父神的心肠。哲人与先知最大的分别就是,哲人只能看到短暂的今生,而先知则看到了荣耀的永恒。哲人将自己的命运与有限的国度联系在一起,认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对于先知来说,即便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