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welfare portal

公益性综合门户网站

浅谈对良善的理解
2014-12-25 18 作者:杨晨曦 发布者:  来源: 作者投稿
  • 收藏
  • 管理
    8168 字体【
      浅谈对良善的理解
     
      一、引言
     
      良善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意为“1、善良(kind,good,meek,humane);2、善良的人(kind,good people)。”这是个人类永恒论述的命题。提及善良我们不单单是指所指的对象所做的事,更是指所指对象的本质。善和恶是一对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也因着不同的处境而对善恶有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样,但是善恶还是可以在普遍意义上加以规定的,在伦理学中,一般来讲善和恶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有无价值行为的评判。从道德评价来看,善和恶是判断人的道德行为价值的最一般的标准。可以说善和恶就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行为、活动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善恶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作为价值判断,总是与人们的利益相联系的。我们必须要承认,今天的社会缺乏良善,正如圣经中所提到末世人性的那样:“性情凶暴,不爱良善。”(提后3:3)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人,是需要良善的。那么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如何来权衡这之间的张力,作为中国的基督徒,我们更是应该思考在中国的处境当中如何理解传统的良善,以及如何将这传统与耶稣基督所讲的良善相融合。还需浅析圣经中对良善的观点;以及历史沿革的过程中对良善的观点;结合这些观点来简单阐述自己对良善的简单思考及其对我们生活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传统关于良善的观点
     
      从中国伦理思想史来看,善和恶早在西周时期,已经被看作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一对伦理学范畴。在《国语》、《左传》、《论语》、《老子》中,就开始将“善”和“恶”、“善”和“不善”、“善人”和“恶人”、“善行”和“恶行”等相比较而用。《易经系辞》中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描述,《易经象辞》中认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应该顺应天道,“惩恶扬善”。
     
      以孔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义”是善的标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主张,伪善地把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美化为“义”和“道”,而“义”和“道”就是善恶的标准。与唯心主义不同,后期墨家把“利”、“害”作为善恶的标准。唯物主义者王充否定了贫富是善恶的根源和标准,但是王充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地主阶级的善恶标准。
     
      总的来讲,历史上无论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尽管他们所提出的善恶内容和标准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善恶的标准都与当时的政治阶级有很大的关系。故此,我们可以吸收其精华部分,而不可全盘受之。
     
      三、圣经关于良善的观点
     
      圣经中对良善的论述有很多,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经文和圣经例证来略略论述圣经关于良善的观点。首先,上帝喜悦良善,所以我们应该常常追求良善。何6:6说:“我喜爱良善(或作怜恤),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在旧约的制度中献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上帝喜悦良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成为上帝喜悦的人,就要常常追求良善。正如圣经所说:“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帖前5:15)例如我们在服侍众人的时候,表面在服侍,但是透过我们的表情、眼神、态度,却告诉别人,我们缺乏良善。如果,我们学习主耶稣对待行淫的妇人的态度,充满主对罪人的怜恤和仁慈,这样的话,一定会被人接受的。耶稣衡量一个人的本性时,往往离不开这个人的内在动机。在当时以严守律法为得救条件的背景中,这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耶稣指责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是因为他们在过于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忽视内在的动机。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良善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其次,圣经教导我们不要以恶报恶,而要以善胜恶。圣经在罗5:8说:“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我们本是非良善者,但是神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就救赎我们,我们要效法基督,难道不应该以善胜恶吗?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圣经教导我们:“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路6:32-33我们若只是对哪些对我们好的人,我们喜欢的人良善,这样我们与哪些不信的人有什么却别呢?耶稣基督以善胜恶,同样我们也应该如此行,表明我们是上帝的儿女。
     
      最后,我们须知道,我们自身没有良善。我们需要靠着上帝来得到行出良善的能力。正如耶稣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也没有良善的。”(路18:19)保罗也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在面对我们不喜欢的和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就需要从基督而来的能力是我们发出基督般的良善。所以若不靠着基督我们不会有这样能力。正如耶稣基督的教导:“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5)让我们从耶稣基督里面吸取养分,我们才能靠着耶稣基督行事。
     
      四、历史沿革中关于良善的观点
     
      在古代希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直到亚里士多德,都强调“善”和“至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苏格拉底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德性即知识”,并认为德性就是自身中的善;反过来他又说“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苏格拉底看来,善就是能正真了解哪些与目的完全一致的知识。人之所以不能行善,就是因为没有善的知识。苏格拉底将德性、知识、完善自我保存或社会保存作为人生的目的和道德的标准,将此作为人的至善。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根据柏拉图的理解,这里的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你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说,只有具有善的灵魂的人,才是正真幸福的人。相反的,一个人之所以作恶,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善的知识,不懂什么是善。所以说,恶人由于无知地把善和恶混合产生的一种偶然性,因此,知识是反对恶的一种手段。柏拉图将和谐看做善,他把善比作音乐的和谐。此外还有将中庸当做善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庸》一书中也可以很好的表达这种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的的都在于中庸中。
     
      一些人则与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不同,他们根据快乐主义的理论,将快乐作为人生最高的善和目的。快乐的含义可以使感官的快乐或者理智的快乐;可以是自我或他人的快乐;还可以是暂时或终生的快乐。如果单纯的追求感官的快乐为最高的善,那是肯定站不住脚的。比起这样的快乐。人类更喜欢理智的和道德的快乐,像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穆勒、西季维克等乐观主义者已经认识到这个真理。
     
      对善和恶还有好对论述:奥古斯丁认为,信仰上帝就是善,反之,怀疑或反对上帝就是恶。康德把他的“绝对命令”作为善恶的唯一标准。伊壁鸠鲁主张:任何事物的最终目的都是得到快乐,而已感触的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斯宾诺莎说:“所谓善是指一切的快乐,和一切是以增进快乐的东西而言,特别是能够满足愿望的任何东西而言。所谓恶就是指一切的痛苦,特别是一切足以障碍愿望的东西而言。”费尔巴哈说:“善就是人堆幸福的追求相应的东西,恶就是显然和这种追求反对的东西。”
     
      既然所有人努力的至善是人的生命的保存和完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我们致力于谁的保存和完善呢?是自己还是他人?前者是利己主义,后者是利他主义。此论点我们简单论到此处,但我们应该明白在这样的问题之下,我们需要通过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两方面来论述,我们将会在下文略有论及。
     
      五、我对良善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如上点提及的论到良善我们必要牵涉到良善的动机和目的两方面。可以说良善的动机与良善的形式有密切关系,而良善的目的与善的内容有关。主耶稣衡量人的本性时,往往不离开这个人内在的动机。所谓的善行到底是以什么动机出发的行为。为了强调动机的重要,耶稣要人注意人的心志。当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这里带着深厚的伦理内涵。故此,顺服不单是外表上的遵行,而是一个人最高的敬虔。出于这样前提的善行,既不是客观顺从主观,也不是主观服从客观。只有达到主客体相没,物我相忘、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是在的活动时候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正如保罗所说:“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我现今早肉身内生活,是生活在对天主子的信仰内,他爱了我,且为我舍弃了自己。”(加2:20)孔子也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
     
      谈及良善的动机之后,还需要了解这样良善的行为是具有什么样的目的的行为。因为良善并不止是意识内部的动机,而是以在事实上产生某种客观结果为目的的动作,即良善的具体内容。良善应将人的个性考虑在其中,我们把这种个体的实现当作目的的时候,也就是说最直接的善。然而我们此处应该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利己主义是以自己的快乐为目的的,也就是所谓任性。个人主义则同他恰恰相反。每个人逞纵自己的物质欲望,反而是消灭个性。与此同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也不是相矛盾的,只有生活在一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能充分地活动,分别发挥他们的天才,社会才能进步。因此,忽视个人良善的社会绝不能说是健全的社会。与其说是由于我们自我的良善得到满足,不如说是由于自己所爱的东西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的满足而满足。所以只有将个人和集体东融入其中的良善,才能成为良善的最终目的。
     
      最后基督徒的良善不仅仅是出自于自我的人格实现,更是出自于圣灵的内在工作,圣灵的果子中就有良善的果子。单凭我们自己的能力和美德是不能做到完全的良善的。举例来说,我们常说善意的谎言,那么到底有没有善意的谎言呢?这个善意到底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善”呢?还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善”呢?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是没有良善可言的,绝对的良善只有上帝,在上帝那里才可以看到完全的良善。
     
      六、总结
     
      简要说来,按照人性的理解,所谓的善就是人格的实现。如果从内部来看,就是真挚的要求的满足、即意识的统一,而最后必须达到自他相忘、主客相没的境地。如果从表现在外面的事实来看,则是从人的个性发展开始,进而至于人类一般的统一的发展,终于达到良善顶峰。然而这样的良善页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正如奥古斯丁的说法,世界上原来没有恶,神所创造的万物都是善的,恶就是善的缺乏。所以,在人来说没有绝对的良善,善与恶只是相对的概念,良善对于上帝才是绝对的。
     
      对今天的社会来讲,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良善是非常重要的美德,藉着上帝所赐的良善,希望我们都可以对个体或社会尽微薄之力。正如汉斯昆所说:“没有世界伦理,则没有人类的共同生活;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则没有世界的和平;没有宗教间的对话,则没有宗教的和平。”
     
      


          作者:姓名:杨晨曦(四年级)
     
      邮编:10019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路181号燕京神学院
     
      邮箱:chenximoses@163。com
    
    全部评论(0)
    • ——题记:救赎史记上帝救赎他百姓的历史。意为救赎的历史。也是上帝的独生子拯救信他的儿女的神国拓展历史。救赎史圣经神学系列是我们神学院的进修课程。借此分享一同认识耶稣为我们所成就的救恩的历史。 今..

      浏览:4175次 评论:0
      2020-12-26 16:36
    • 引言借着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人性有两面,一方面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与样式被造,是善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始祖的堕落,全人类都被陷在罪恶之中,人性又是恶的。那么,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亦或半善半恶,善恶..

      浏览:4238次 评论:0
      2020-03-24 08:39
    专栏作者更多
    • 陈恩慧

      陈恩慧

    • 欧阳光

      欧阳光

    • 谢淑纯

      谢淑纯

    • 李艳凤

      李艳凤

    • 潘五一

      潘五一

    • 清晨

      清晨

    • 李启君

      李启君

    • 蔡宏强

      蔡宏强

    • 袁杰

      袁杰

    • 海夫

      海夫

    • 崔元荣

      崔元荣

    • 刘桂梅

      刘桂梅

    • 倪宏恩

      倪宏恩

    • 邵萍

      邵萍

    • 沈阳

      沈阳

    • 麦子谷

      麦子谷

    • 刘树鹏

      刘树鹏

    • 蒙悦

      蒙悦

    • 肆归

      肆归

    • 王玉根

      王玉根

    • 吴景旺

      吴景旺

    • 童天凫

      童天凫

    • 谢以斯帖

      谢以斯帖

    • 橄榄枝

      橄榄枝

    • 雁子

      雁子

    • 旷野雄鹰

      旷野雄鹰

    • 谢天恩

      谢天恩

    • 潜水荷

      潜水荷

    • 耶稣的宝贝

      耶稣的宝贝

    • 旷野牧歌

      旷野牧歌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Powered by 聖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