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高度资本主义的社会下,我们很容易借用各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验,套用到人生不同的场域去实践。当中教会将「禾场市场化」,以市场式推销吸纳人数、企业式管理去追求「业绩」; 同时信徒持「消费者」身分,将教会视为「服务供货商」求自我满足。以致教会与信徒之间犹如「公司」与「客人」的「商业关系」。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于十月八日举办「信仰市场.消费教会」讲座,反省资本主义的利与弊,探讨消费文化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阻碍教会发挥应有的存在价值,为信徒实践基督精神寻找出路。
信徒拣选教会如选购
讲座吸引近一百人参加,探讨信徒选择教会时如进行选购(Church shopping)的现象时,香港基督徒福音团契研究主任骆颖佳博士指出,现时信徒习惯了市场的消费模式,将建立属灵等同消费活动,运用消费者心理来拣选教会,着重「服务」是否体贴,配套是否充足,牧师讲道是否具娱乐性,以教会的「舒适度」来选择教会,视自己如消费者,同时教会亦以市场导向来和应,乐意将自己打造迎合「市场需要」的教会,将信仰全面市场化,他说:「消费是一种追求轻的活动,讲求娱乐性,以致现在返教会是玩的多,信徒不喜欢查经就少一点查经,但信仰追随基督本身是一件很重的事,需从艰难中建立属灵生命。」
教会市场主导倾向 「禾场 = 市场」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助理教授陈龙斌博士指教会亦是市场的一部分,同样是社会上的既得利益者,容易变成市场导向。他举例在金融海啸期间,教会因应市场需要,举办多个救赎式的金融海啸讲座,向人指出今日的损失是因为贪心的缘故,叫人信主请求被宽恕。他日市况好转,却又因应市场需要,举办多个「基督徒该如何投资」的讲座,却没对引致经济体系崩溃背后的过度资本主义作批判,教会还停留于个人化福音的市场发展。
消费主义促人无知化
四位讲者亦指出消费主义并非一面倒的带来负面影响,当中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龚立人博士指出消费主义带来某程度上的自由、自主、创造性及创造空间,但消费主义容易令人思想趋向简化、幼稚化及无知化,只想接受已(pre-package)的经验,就如马路上的金句广告板,只引述「当信主耶稣,你和你的一家都必得救」这类即食讯息;又如福音电影,他指:「如TVB剧集,未看已知结果」。他批评消费主义引致人们或教会不去处理人生命中各项矛盾及艰难,亦不喜欢信仰的各种可能性。他指出教会需要如马太福音十八章三节中的小孩一样,将自己「放下权力」(Powerlessness),做回自己,回复自由,倚靠上帝找回教会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价值。
倡终极关怀,与贫穷人为伍
龚立人博士指出教会须「与贫穷人为伍」,关注及帮助贫困人是基督生命价值重要的展现,但未知是否这服务「无市场」,故此看不到现时有教会向这个方向改变,参与扶贫发展的项目,如公平贸易、饥馑三十等体会贫穷人的活动。圣公会诸圣座堂署理座堂主任范晋豪牧师亦指出教会是为他者而在的团体(Community for others),不是一间会所(club house),只为会员(members)服务,要以服务他者为最终目的及目标。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