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份西方国家用人权、宗教议题批评中国,时有所闻;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保障,正正不断扩大,包括宗教自由,但有关变化外国人却不一定完全知道。因此,当局有需要透过公共外交的渠道,让外国人知悉中国宗教自由的最新发展,从而消减西方国家对我们一些无理批评,长远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而最强而有力的公共外交策略,莫过于用西方的文化和语言与西方沟通,增加西方社会对中国宗教政策的认识。
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是"爱".圣经的教导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爱人如己。"所以基督徒若遵行圣经教训,定当以"爱人如己"为己任;万事均以"爱"先行,以"爱"彼此相交,以"爱"构建和谐社会。现实上,社会暴力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中国人民正正需要有更多"爱"在心中,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怨气,从而达致建构和谐社会。此外,圣经还教导信徒:"人人都应该服从国家的权力机构"(罗马书十三章1节;现代中文圣经修订版) ,故此,中国基督教完全可以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信仰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把"爱"彰显。
过往,基督教在外交上有较成功的例子,包括在2005年11月,中国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应邀到美国水晶大教堂演说,当时他用美国人熟悉的语言,向美国人直接沟通和交流,引起美国人热烈的响应。翌年,叶小文便促成了"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洛杉矶、亚特兰大、纽约等地开展,进一步扩展中美宗教交流的平台,促进中美人民之间的理解,使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宗教自由有了真实的认识。
2008年,着名布道家葛培理之子葛福临牧师应中国基督教两会、国家宗教局和国际友联的邀请,到杭州崇一堂举行布道会。此行,葛牧师得以向一万二千名民众传道,令他对中国基督教的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舒乐牧师于2010年,应邀出席中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还获得时任中央国务委员刘延东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的接见。舒乐牧师回国后,把访问中国的成功经验和中国的宗教状况向美国民众分享。
建议
本人建议在上述成功的基督教交流基础之上,继续善用基督教在公共外交层面的角色,扩阔中国与西方社会在宗教方面的交流,具体建议如下:
一。香港作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其中一个重要桥梁,香港的基督教领袖在香港"基本法"的保障之下,一直与其他地方的基督教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我所认识的香港基督教领袖,大部份均是爱国爱港人士,因此若内地当局能把这些领袖视作公共外交大使的一员,并鼓励内地的三自教会更多邀请香港的基督教领袖到内地进行交流和分享,鼓励他们把中国的宗教情况向外国的基督教领袖、人民、甚至政界人士分享,将增进外国的教会和民众对中国宗教政策的理解和尊重。
二。鼓励三自教会邀请更多对中国友好的外国着名或有份量的基督教领袖到中国进行交流,甚至进行讲道或布道,让外国宗教领袖对中国宗教发展有更深刻的体验,对中国宗教的政策有更准确和深切的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三。容许中国三自教会的领袖到香港甚至西方国家进行宗教交流活动,甚至讲道发言,通过这些活动,把中国基督教的实际情况向外宣扬,增进外国的教会和民众对中国宗教自由的认识。
四。探讨在内地举行高层次的国际基督教论坛或会议,邀请世界各地基督教领袖到内地交流,或尝试组织"世界华人基督徒大会",邀请来自科技、文化、教育、贸易、医疗等不同工商专业的基督徒参与,通过这些交流,相信能向外展示中国宗教开明的一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