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尹慧慈推门进院,径直走进了公寓楼,和门卫打了声招呼,就开始一间一间“串门子”。每次从外面办事回来,尹慧慈都要在敬老院里先走上一圈,查看一下院里的运转和老人的状况。“他自己能下楼,慢慢地就行了。”楼道里,服务生正扶着90多岁的丁老下楼看戏,旁人看着颤颤巍巍的丁老直捏把汗,尹慧慈却肯定丁老能自己下楼,“他最近腿脚恢复得挺好,下个楼没问题。”她这么肯定,是因为全院每一位老人的情况她心里“门儿清”。
这是一间特殊的敬老院,主办方是北京市基督教“两会”,从创建者到管理者,从服务生到部分老人,都是基督教信徒;这又是一间博爱的敬老院,院里还住着许多老人、残疾人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这又是一间充满了和谐和友爱的敬老院,基督徒和非信徒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理念。从2006年成立至今,基督教爱德敬老院一直秉承“彰显上帝荣耀、用爱侍奉老人”的建院目标,为老人们提供家一般的温暖服务。
从义务看病到建立敬老院
回想建院之初的一幕一幕,尹慧慈感慨万千。爱德敬老院所在地归属北京市基督教“两会”,在此之前只是一个基督教信徒的陵园。2004年,尹慧慈在下乡义务为信徒看病过程中发现,部分信徒家里的老人需要照顾,顿时萌发了建敬老院的想法,“不为赚钱,只为了传福音,为了解决社会实际困难。”
从此,爱德敬老院的小标牌就竖在了路口,信徒和非信徒老人都可以住进来,在这个小院里组成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从25间平房到四座公寓楼
如今,站在爱德敬老院的小院里,抬头就能看到百望山山顶,环顾四周,精致的石雕、崭新的公寓楼和金灿灿的十字架搭配在一起,仿佛置身于一个欧式小院。老人们大多居住在公寓楼里,楼内均为标准间,配备简单家具和洗手间;楼道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名家捐赠的字画;医务室、棋牌室、阅览室、礼堂、健身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坐在小院长椅上聊天的老人,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
敬老院创建之初,可不是这个样子:当时仅有工作人员8名,平房25间,老人12名,日常的聚会都在平房小屋内进行,更谈不上专业的文体场所、医疗诊室、厨房设备等。尹慧慈和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既负责管理,又负责服务;既负责采购,又负责安保;既带领老人开展文体活动,又带着老人来往于医院之间。没有资金添置活动设备,就带领老人做广播操;没人懂得医护常识,就通过私人关系邀请专业医生定期到院内给老人查体;没人懂得护理知识,就派人出去学习;没有车辆进行采买,就骑自行车从十几里外的市场购买粮油蔬菜。
7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基督教“两会”的领导下,在广大教牧人员和信徒的帮助下,爱德敬老院从25间平房发展成楼房四座、平房两排,上百位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
■小特写“我找到家的感觉了”
汪世刚老人自嘲是个挑剔的人,考察了全市十六七家养老院,最终选择了爱德敬老院,理由就是: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是用心做,还是为钱做,我看得出来。”汪世刚老人今年80多岁,住进爱德敬老院后,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卫生环境好。“我从小没爹,13岁当童工,比如擦地,用心干的还是敷衍,我太明白了。”这里的伙食也让汪老赞不绝口,作为业余厨师,汪世刚老人的嘴很“刁”,可食堂师傅仅用早点小菜就把汪老给“震”住了。
汪老吃早点的时候发现,小菜总是变着法儿的换,今儿是黄豆黄瓜丁,明儿是花生米芹菜丁,切丁、切丝、或者切片,细心的汪老特意列了个单子,总结发现,早点的小菜竟然有十几种。“食堂把小菜做到这种程度,可见是多么的用心。”不仅仅是小菜,主材、面食、馅料也非常丰富,汪老想挑刺都难。
“家的感觉,我在这儿找着了。”汪老说,儿女们经常劝他,出钱去条件更好一点儿的福利院,“我说我不去,再好也是硬件好,这儿是用心在为老人服务。”敬老院也会邀请海淀区的社区文艺团体,为老人们现场演出,丰富老人晚年生活。
上一篇:北京海淀堂以体育事工联络友谊 下一篇: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英文网站开通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