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welfare portal

公益性综合门户网站

反对暴力,主流宗教共同的态度
2009-07-23 07 作者:张志鹏 发布者:  来源: 中国民族报
  • 收藏
  • 管理
    8442 字体【
    力侵害更为严重。为此,各宗教团体应当通过开展相互合作,在防止和制止暴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11月,6000名穆斯林学者从印度全国各地集中到西部的海得拉巴城,参加为期两天的反对暴力学术研讨会。大会闭幕后发布伊斯兰教义声明,确认“根据《古兰经》,恐怖主义是重大罪过”。众多学者在大会上发言说,伊斯兰教的“吉哈德”精神是为正道奋斗,与人为善,消除压迫﹑社会邪恶和不公平。教律中说:“吉哈德是对人类文明的建设,而恐怖主义是对文明的破坏,反其道而行之。”

     

    反对暴力是宗教演进中的理性选择

     

      为什么各大宗教都将反对暴力犯罪为基本教条,而且协调一致地采取了反对暴力的实践?应该说,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从各宗教组织的发源及其历史演进来看,这显然是一个理性选择的结果。

     

      宗教是人类解决资源争端、实现永生的一条新途径,起源之时就是反暴力的 人类一直面临着两大约束,一个约束是资源的有限性,另一个约束是生命的有限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们的无穷欲望而言,可供消费的资源和可以享用的时间总是不够的。为了获得资源、延长生命,暴力和战争成为人类早期社会所采取的主要手段。然而,暴力和战争带来的灾难远多于幸福。宗教则是一些先哲所提出的另一条解决约束的新途径,它试图通过珍惜生命、关爱互助、延长生命、追求来生、解脱轮回等方式来实现人类的终极幸福。因此,宗教的本质必然是和平的,是对人类理想世界的最高追求,是仁爱、善良、道德的源泉。从各宗教起源的实践来看,也体现了反暴力的诉求,例如,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宣教过程中,用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各个部落,使得迷信盛行、道德败坏、战争不断的阿拉伯社会统一成了一个整体,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

     

      各大宗教在发展中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暴力的侵害,反对暴力是其直接反应 宗教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和途径,在传播之初必然受到传统思维的敌视和打击。在各大宗教的发展史上,都显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可以说,作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宗教天然地持有反对暴力的立场。例如,基督教从耶稣受难开始,就有不计其数的门徒成为殉道者。在司提反、雅各和保罗殉道后,先是数百然后是数千名基督徒受到了残酷迫害。在教会最初的300年间,基督徒经常被关押、拷打和处死。然而,基督徒面对暴力却采取了另外的解决之道,他们在残酷的迫害中没有拿起刀剑保卫自己,而是用言语和行为到各地向所有的人传播基督的爱和饶恕。其它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摧残,然而凭借着非暴力的方式,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因为,仇恨和暴力只会激起更大的恶性循环,只有非暴力的行为才能真正达成宗教的诉求。

     

      在激烈的宗教市场竞争中,反暴力已经成为宗教产品的关键特性 宗教组织能否得到发展壮大,主要依靠广大民众对其宗教产品的认同。民众既希望从宗教产品中获得合理解释和终极幸福,也需要从中得到伦理规范和行为指引。原则上说,宗教组织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伦理规范作为自己的教义,但最终能否被大多数民众接受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绝大多数民众喜欢更为健康和干净的食品一样,绝大多数民众也更为认同以非暴力、关爱生命为伦理规则的宗教产品。这绝不是宗教的灌输鼓动所造成的,恰恰是民众为了实现自身安全、幸福所要求的。因此,新的宗教组织虽然在人类历史上层出不穷,各种教义虽然纷繁复杂,但绝大多数宗教组织都在其伦理规则中保留了非暴力、关爱生命等内容。这是他们满足和迎合“宗教消费者”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当然,这并不排除也有极少数的宗教组织将暴力和毁损生命作为自己的教义,这些宗教的教主通常自称为神或者先知,肩负救世的使命,宣称世界灾难即将到来,引诱或强迫信徒为获救而绝对服从和崇拜教主。然而,这种宗教组织的产品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它们的影响范围通常很小,其存在时间也很短,大多限于教徒自杀、自焚和内部谋杀,或者有病不治。

     

      在宗教组织自身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非暴力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态度 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任何宗教组织都是处在不断的创新和演变之中的,这种创新和演变往往意味着对传统教义的修改、对传统仪式的更新、对传统权力的颠覆。同时,宗教组织内部的创新和演变还意味着大教会向小教派的分化,促进宗教产品的差异化。然而,早期的宗教组织创新会受到激烈的反对,通常会导致尖锐的争斗甚至引发暴力冲突。例如,中国禅宗的开创者六祖惠能在接受衣钵后,就需要躲藏到南方逐步发展。在中世纪的欧洲,也存在着血腥的宗教斗争和宗教迫害。当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掀起基督教改革运动时,所遭到的抵抗是批判、宗教裁判所、监狱和各种酷刑。然而,历史一再地证明,暴力镇压不仅无法消除宗教组织的创新活动,相反,暴力行为给新兴教派帮了大忙,激发更多的人认同新教义。当原来的宗教组织认为自己的暴力行为只是徒劳时,宗教自由成为了世界的主流认同。因此,在面对教派创新时,非暴力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态度。今天,在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大旗,众多的小教派像热带雨林似的共生共长,还有更多的新兴宗教不断涌现,一起构成宗教市场这个大系统。与以往不同的是,各宗教和教派间可以和平竞争,可以相互借鉴,也可以转化演变,但却没有了暴力争夺和残酷迫害。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暴力已经成为得不偿失的手段,提高宗教产品的竞争力才是宗教组织蓬勃发展的关键。

     

    发挥宗教消除暴力犯罪的独特作用

     

      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实践与理论都充分证明,宗教谴责暴力、关爱生命、提倡宽容、追求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与邪恶,是世俗社会中维护秩序与法制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理应在消除暴力犯罪上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

     

      一是发挥宗教在构筑家庭伦理防线上的作用。家庭是伦理防线的最前沿,也是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有效平台。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在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会明显地减少子女饮酒、吸毒和参加暴力犯罪的比例。这既是由宗教伦理的直接说教所导致,也是受到父母间友好关系的影响。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习得了良好的伦理规范,一个人成年后犯罪的几率就非常低了。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和深入研究信教家庭在防范暴力犯罪上的机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宗教伦理中的非暴力思想,结合到家庭教育之中。

     

      二是发挥宗教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上的作用。宗教反对暴力的戒律同样对成年个体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宗教信仰来增强非暴力的道德修养要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为有效,因为信教者往往对教义持有更为虔诚的信念。有一个故事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的一个孤岛上,一名美国士兵遇到一名识字的土著人,这位土著人手里拿着一本《圣经》。士兵看到《圣经》,便说:“我们教育人不再相信这本书了。”这位来自先前食人生番部落的土著人回答说:“噢,还好我们还相信,要不然,你今天就要被我们的人吃掉了。”这似乎表明,人们在接受宗教产品中的神灵时通常会将其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一并接受。

     

      三是发挥宗教在团体行为规范监督上的作用。许多宗教组织都是制度化的,其成员通常要聚集到一起讲解教义、交流心得,即使弥散

    
    全部评论(0)
    • 雁子广播:这位生命科学院士对生命的困惑告诉我们什么?在网上看见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演讲:《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很有趣。施一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成..

      浏览:5728次 评论:0
      2021-03-19 09:09
    • 1944年的圣诞节,7个敌军狭路相逢在小木屋里,之后……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圣诞节。这是二战中最为血腥的一场战役。战役进行了一个多月,双方伤亡惨重。德军伤亡人数10万,盟军伤亡8.1万,美国士兵占95%以上,达7...

      浏览:5647次 评论:1
      2021-03-01 20:07
    • 引言今天是端午节,早上一起床便陆续收到主日肢体的端午节问候,倍感温馨。是的,谁不想往平安?尤其在2020这个特殊的时节,更觉安康的宝贵。一路走来,感谢天父,也庆幸自己还活着。当然,端午之所以被当成重要的节..

      浏览:8763次 评论:0
      2020-06-25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