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 net news

聖訊資訊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全部資訊 國際

中国基督教未来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9-02-03 18 作者: 发布者:  来源:
  • 收藏
  • 管理
    11877 字体【

     
    神学教育、牧养培训、第三类教会、跨文化事工、农村教会、残障人士和家庭事工亟需关注 
     过去30年,中国教会走来一条蒙恩之路,发展举世瞩目。而未来中国教会将走向何方?

    在最新一期福音证主协会《神州情》的《内地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教会发展》的专题上,一篇题为《机遇与挑战——中国教会事工展望》的文章表示,对于中国教会未来而言,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神学教育、牧养培训、第三类教会、跨文化事工、农村教会、残障人士事工和家庭事工方面。

    作者『马可』对这些方面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一一进行了介绍。

    神学教育是制约中国教会发展的瓶颈

    针对目前中国神学教育的现状,作者『马可』介绍说,全国十八所神学院和圣经学校(培训中心),每年有一千多名神学生毕业。神学教育也从原来的闭门造车到现在几所神学院可以聘请外籍教师授课。但是,神学毕业生大多还是愿意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教会事奉,而信徒人数多、信仰素质极需提高的农村教会仍然缺乏传道人。

    如何提高教会对神学教育的重视,增加对神学教育的投入,解决人才、资金和经费的不足;如何解决教会事工发展不平衡,鼓励神学生到有需要的地方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何给在职传道人提供在岗培训,给予学习提高的机会;如何使神学院校的课程设计更科学化、处境化、实用化;如何使各级神学院校都有机会分享外籍教师等国外师资力量,这些都是许多中国教会面前的实际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一旦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神学教育和教会发展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牧养模式需要更专门化 培训工作应成事工重点

    作者说,中国教会的牧养模式需要更加趋向于专门化,更加具有针对性。比如要根据信徒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家庭比例、职业特点、兴趣爱好、恩赐特长等,组织他们读经祷告,或者提供专题讲座。

    而针对信徒多,传道人少的状况,培训工作应该成为各教会的事工重点之一,不仅是培训带职传道人,也开展平信徒圣经教育,旨在提高信徒的信仰水平和理解、应用圣经的能力。除了查经班,还可以具体地推广细胞小组、兴趣小组、专题小组等,来全面装备信徒。

    第三类教会必须在本色化和处境化方面多思考多实践

    由于海归人士的增加、知识分子基督徒的壮大、基督徒专业人士的涌现,第三类教会的前景可谓空前。这类教会的信徒表现为“三高”(教育水平高、学历文凭高、工资收入高)、“两强”(独立思考能力强、阅读能力强)、“两快”(属灵生命成长快、真理装备快)。

    第三类教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海外教会影响。他们也更加关注时事。而且他们很多人是透过网上数据、福音聚会等渠道接受信仰的,信仰生活主要是透过互联网,以致目前仍然离不开互联网。

    作者表示,第三类教会会友大多缺乏实际的教会经验,对教会的理解和认识处于理想主义状态,缺乏基督教伦理道德观念,往往造成与本地同工不易配搭、同工之间关系缺默契等现象。而且第三类教会须要在本色化、处境化方面多思考、多实践。

    盼望跨文化事工成为整个中国教会的异象

    中国教会的跨文化事工越来越受到海外基督徒的关注,很多热心中国教会的人士都盼望着在不远的将来有大批的宣教士从中国走向世界各地,走向回教世界,走到犹太人当中去。

    但是,跨文化事工需要在圣经装备、跨文化地区的文化、宗教知识,甚至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前期的投入、经验的积累、事工的评估、策略的制定、工人的配搭、后续的跟进等,是一篮子计划,每一步都需要智慧和平衡。作者马可盼望跨文化事工成为整个中国教会的异象。

    农村教会

    中国有七成左右的基督徒生活在乡镇、农村,人数众多,而亦面临不少艰难,农村事工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切实提高信徒信仰素质,避免基督教信仰被封建化、迷信化;如何炼净信仰和信仰生活,按照圣经原则改变非基督教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这项事工所面对的信徒人数多、需要大、面积广、困难多,但前景非常可观。农村信徒的信仰素质,紧密地影响着中国教会信徒整体的信仰素质和水平。

    作者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比如:装备现有的农村传道人,提供给他们必要的书籍、材料、工具,提高他们的牧养水平和辨别异端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认领、认养一个地区的教会,从代祷、探望、短宣,到数据、人力、财力,制定一个五年计划,甚至十年远景规划;招募当地的传道人/同工进入到同工队伍中来,在属灵方面和财力等方面支持他们;建立一个健全的事奉团队,发挥团队的合一、互助精神,彼此配搭、群策群力。

    残障人士事工是摆在中国教会面前的一个课题

    作者马可表示,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福音事工,至今还没有引起中国教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关怀盲人、聋哑人、肢体残障人士和智力残障人士等弱势人群,发挥教会的社会关怀作用,这是摆在中国教会面前的一个课题。

    家庭事工

    如何指导基督徒的家庭生活和信仰实践,如何从信仰方面解决家庭、婚姻问题,如何向社会介绍基督徒婚姻观和伦理道德观等,这些方面的需要都很大,但目前的投入却远远不足。

    中国教会缺乏对基督徒家庭的关怀和婚姻方面的辅导。离婚、分居、单亲、配偶不信、家庭暴力、第三者、未婚同居等问题,都普遍存在。由于家庭问题比较敏感,又有其独特性,需要长期甚至专业的辅导。
     

    中国基督教在过去三十年内走过了怎样的道路?福音证主协会最新一期《展望中华》专门出版“内地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教会发展”专题进行回顾。除了有文章介绍30年里面的三个发展时期外,亦有一篇题为《祢的路径都滴下脂油》的文章感谢的回顾了30年的蒙恩之路。

    作者在文章开始即开门见山的总结说:“中国教会近三十年的发展,处处见证着神的作为和圣灵的大能。可以说,是神的手在中国教会中施恩和祝福,近三十年的路径上都滴满了神恩典的脂油。”

    接着他简要回顾了30年的改变: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教会刚恢复聚会,普遍每周仅有两次聚会:祷告会和主日崇拜,信徒多是老年妇女,后期由于信徒人数的增加和牧养上的需要,教会逐渐增加了查经会和成人主日学,系统地讲解圣经基本知识和基督教常识;90年代前期,各地教会开始组织唱诗班、青年聚会、妇女聚会,牧养和教导这部分信徒,从此,牧养不再是散牧、散养,而是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期,为了缓解由信徒人数大量增加而带来的压力,各地教会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增加主日礼拜的场次,由一场增加至两场、三场,甚至四场,后期,各地教会开始组织培灵会、奋兴会和布道会,儿童主日学也开始出现……

    传福音的思路也出现了巨大转变:80年代,比较谨慎,老一辈传道人还没有完全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国人对基督教没有太多的认识和了解。此时的传福音,主要是信徒在自己家庭、工作单位向周围的亲属、朋友或者同事介绍自己的信仰;90年代,教会逐渐充满自信,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传扬福音。“走出去”就是主动创造接触非基督徒的机会,往往是通过家庭探访、医院看望、春节慰问、信徒葬礼等,接触信徒身边的一些非基督徒,“请进来”是邀请非基督徒进到教会来,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基督教信仰;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福音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个人谈道、文字布道、音像传媒、建立网站、信徒见证、歌曲话剧等等。

    培训模式的转变也引人注目:80年代的牧养主要是牧师探望、家访,所谓的培训模式有点像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或者一位牧师带领一个小组,内容就是查经、讲解基要真理,实习就是带着他们一同走访、探望信徒;90年代,教会开始出现同工/义工,在经过牧师的几年培养,或者接受几年圣经函授课程后,同工开始在教会发挥作用;最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显著?网上培训、网上装备、网上圣经学院,内容可谓是丰富多采,神学、伦理学、护教学等一应俱全,可谓是一路走来,百花齐放。

    教会领导层也出现变化:80年代的各级“三自”组织内的人员,年龄大都在七十岁上下,即使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秘书长,也往往是宗教局干部来担任,这一方面便于政府了解教会、管理宗教事务,另一方面也强化“三自”协助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大教堂的修复力度;九十年代的“三自”组织呈现出老、中、青相结合的局面,七十岁以上的人员逐渐淡出,六十岁左右的人接棒,“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第二批神学毕业生渐入领导层周边,作为“第二梯队”接受锻炼,在这个阶段,宗教局干部还部分任职于各级“三自”组织中;在最近的一两届各级“三自”组织中,“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第二批神学毕业生进入领导核心,领导层的平均年龄普遍降到五十岁上下,他们大多没有多少家庭信仰背景,有的更缺乏对教会传统和基督教文化的认识,只是被当地政府选中作为基督教领袖来定向培养的。

    几十年的大环境也给教会带来巨大影响: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发生时,中国基督徒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当时没有作出及时、全面的反应。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立刻引起基督徒对社会、对国家的普遍关注。在抗洪抢险、慰问灾民的队伍中,涌现出教会、基督徒的身影。今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更加唤醒了基督徒的社会责任,积极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教会、基督徒活跃在抗震抢险第一线。另外,基督徒为北京奥运会祷告、参与奥运志愿者、参加奥运圣火火炬传递,与国人一起分享体育盛事的快乐,以奥运为契机展现了中国基督教的新风貌。

    1998年特大洪水的背景下,中国教会正式提出了“神学思想建设”的倡议。尽管海内外对于“神学思想建设”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从神学、宣教学、本色化等方面,还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神学思想建设”拓宽了中国基督徒的视野,打开了中国基督徒的胸怀,促进了教会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处境的思考。

    作者最后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会呈现出更加喜人的现象,比如教牧同工的年轻化、圣经装备的全备化、牧养工作的时代化、事工拓展的多元化。

    我要评论

    
    全部评论(0)

    相关新闻

    「我是难民,但神拯救了我」 从异教到基督教,缅甸难民全家归主.. 2024-07-27 21:34:40
    泰国小镇成数千缅甸难民避难所,当地教会向难民们传福音。(图/CBN NEWS)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以来,大量人口逃往边境,泰国边境城镇湄索,已成数千名难民的避难所。根据五月的研究数据显示,去(2023)年有25万2,00..
    加州海滩逾4, 000人同时受洗 2023-06-18 12:22:51
    美国加州的海洋教会(Oceans Church)五月28日筹画了一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盛大的洗礼」;共有超过四千人同时在加州科罗娜德尔玛(Corona Del Mar)海滩受洗,这项行动不仅是为了庆祝归信者得着永生,也是为了纪..
    考古发现旧约圣经的古代铭文“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 2022-12-25 11:36:58
    一位以色列教授声称,最近对耶路撒冷大卫城内含有犹太国王希西家名字的公元前八世纪铭文的翻译是“以色列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以色列海法大学圣经研究和古代历史研究所(he Institute for Biblical Stud..

    图文推荐 更多

    Powered by 聖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