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welfare portal

公益性综合门户网站

基督教的美丽与哀愁
2010-02-25 08 作者:莫非 发布者:  来源: 福音时报
  • 收藏
  • 管理
    11980 字体【

    化里缺席,教会里隐形

    基督教到底有没有文学与艺术?这可有得争论。但有一点却无须争议,基督教文学艺术在现代主流文化里,可以说是缺席了。反过来说,文学艺术在现今的基督教信仰里,也似乎是隐形了。

    这大约可以从一个信徒的天路历程里看出。大部分信徒自信主后,所思考与追求的主要是真理和行善,美的欣赏向来很少在讲台上教导,或在属灵操练里存在过。大部分牧者也尚未有意识地思考过,文学艺术在创造里的地位,以及文学艺术与人性深处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因着忽略与漠视,文学艺术在基督教信仰里存在不存在?从来就不是个问题。现有福音教会不断努力地,大部分是在怎样装备信徒参与永恒,却未准备信徒参与文化扮演一个活泼生动的角色。在大众文化媒体里,作 家、画家、演员或舞蹈家等,可说无论中西,都缺少属灵艺术工作者的典范。

    这对现代基督徒创作者带来许多困惑。不论艺术、文学或戏剧,每当一位创作者受洗归入神的名下后,便好像夹缝里的孤儿,不知该如何为自己定位?文学艺术是正道还是非正道?对自己的热爱,是要献出为神所用?还是要隐藏不露免得引起教会的争论?这方面也没有太多基督徒前人足迹可以追随。

    结果,常常只好一切为二,变成圣俗两分,让宗教归宗教,文学艺术归世俗世界。有时,还会觉得教会里是否有个阶层制度?全时间传福音的传道人在上,带职事奉在中间,平信徒在下,文学艺术创作者则处于最下面?

    基督徒似乎也不大需要艺术。很少基督徒会收集艺术品,因为操练简朴生活;不看戏,不读小说,因为认为内容多半邪恶弯曲。跳舞被普遍视为比较适合孩子,流行音乐则可能有拜魔鬼或虚无谈爱的倾向。大部分流行文化,被认为是来自世俗社会,怕会污染基督徒的灵命,无法喂养灵魂。所有会让基督徒分心,无法读经、祷告做见证的,也都应该逃避。因此,基督教教会里看不到雕刻艺术装饰,以便会众可以心无旁鹜敬拜主。

    偶而文学艺术被用之时,却又专为传福音,艺术功用被减缩传声器,以为如此便可打动更多的人心。于是故事成为裹着糖衣的好消息,电影成为纸糊基督圣徒传,没有挣扎,且句句吐出皆箴言。写出的文章,则最好能刊登在基督教刊物上,探讨信仰给教会圈内的基督徒看。

    如此,没环境没条件又缺土壤,如何能开得出基督教文学艺术的灿烂花朵?基督教文学艺术因而普遍呈现出次等创作,这又如何能把上帝的伟大荣美真实地呈现呢? 当宗教刊物或电视节目一摆出来,就是灰扑扑一片,呈现出的基督徒生命脱离不了属灵公式老套,又如何吸引人来渴慕参与呢?基督教文学艺术是否就只能成为文化中的次文化呢?无需经过世俗文艺批评等专业检验,只在自己人圈子里流传就好?老实说,不论教会里或教会外,也不大有人过问。

    然而,基督教入华已经两百年了,这两百年华人教会一直处于开疆拓土的阶段。我们忙于建设教会、植堂,积极地于传福音,使万民作主的门徒,这使得华人教会一直着重在务实的牧会和宣教方面的拓展。有点像任何王朝建国的初期,想的全是如何打天下,怎样在灵魂里抢滩。

    但两百年后,华人教会是否应有不同阶段的思考呢?比如说如何让信仰在华人文化中更深地生根,如何让信仰在信徒生活里作更普遍的应用,如何不只停留在教导信徒要怎么为基督死,更包括要教导信徒怎样为主而活。这些就离不了建立更深刻的基督教属灵文化。

    然而要建立整全又深邃的属灵文化,就脱离不了文字和语言。这其中文学艺术更是文化里的重要承载体,不可缺席。其实,基督教也不是没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时代。今天之所以会在教会里隐形至几乎绝迹,要追溯到基督教的教会历史里。追本溯源,会发现在基督教信仰里,文学艺术也曾有过一大段的美丽,但后来却进入上不了台面,且受到极为暴烈打压的哀愁,为什么呢?这和新教改革运动的产生,脱离不了关系。

    基督教的美丽

    写《形象》(Image)一书的作者特恩尔(Steve Turner)认为,阻拦基督教信仰影响主流文化的最大原因,是一般人对基督教文学艺术的看法。一般对基督教文学艺术的认识属于狭义,认为作品里应该明目张胆地谈宗教,传福音。这样前提下,基督教文学艺术往往不以重生眼光来看整个世界、全人类的生命,而是着重在圣经故事、圣徒、殉道者,或者个人与基督的关系

    这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凡事都凭基督教信仰提供生命答案的文明里,自然会大大开放出璀灿的花朵,像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罗画出《最后的审判》等伟大创作。他们对上帝和撒旦,天堂和地狱,死亡和审判等的假设,都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因为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大部分人对人从哪里来, 要往哪里去,没有第二种的解释。

    因此,从康士坦丁大帝到启蒙运动这段时间里,基督教可说主导了所有文学艺术。教会对生活各面有权威式的教导和影响,整个文化也是以上帝为中心(相较后 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渐转为以为中心)。也许那时也有许多没有属灵生命的基督徒,和现在的非信徒一样多,但他们对生命的了解却无论如何脱离不了创造、堕落和救赎。画家笔下出现最多的绘画主题,就是圣母和圣婴、十字架,以及地狱的磨难。

    初时禁雕刻,以免偶像崇拜

    然而在耶稣死而复活又升天后的两百年间,基督徒曾是极端小众。那时的教堂里并无显着的宗教艺术,敬拜之处也没有画像、雕刻或任何特殊建筑的特色,基督徒家中也更无祭坛或圣像。如果一位画家或雕刻家信主后,只会受鼓励在各自生活领域里,照常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才华,信仰中却无任何可容纳的馀地。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基督教艺术,至少有一百年间,基督徒在罗马地下穴窟里曾雕刻一些象征符号 :鱼、鸽子、棕榈树、锚、牧羊人和重要的字母,或以旧约圣经故事装饰一些坟墓。但他们却被严禁刻画上帝或耶稣像,以和外邦人的偶像崇拜有别。基督徒还曾因此受到当代异教人的嘲弄,以为没有任何物质形象彰显的信仰,如何带领会众敬拜朝圣?

    当时基督徒之所以会禁止创作任何传统的宗教雕刻,是出于旧约里的禁止雕刻偶像(204)。经文中强调禁止偶像崇拜,以免窃取上帝的荣耀。这里面也内含 另一推论式的警告,就是堕落之人永远不可尝试刻画神灵或圣洁。教会里唯一需要拥有的神的形象,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里。

    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四世纪时,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信仰为国教,基督教由此渐深受罗马帝国所特有的装饰艺术影响,从严格的信仰诠释中被解套出来。

    当时罗马帝国的权势,是透过各样雕刻和宏伟建筑来彰显。康士坦丁大帝强烈地认为教会也应该有样学样。曾被迫害过的基督徒,现被赋予新的身分,可以在教会墙壁上描绘圣经故事,他们也热切地想为有异教背景的基督徒提供丰富的宗教经验。此时,基督徒家中也开始被允许拥有私人神龛,同时鼓励向圣母马利亚与众圣徒等雕像祷告。

    在这新的风气里,基督教艺术开始发展了。初时,对圣像的认知,只是用看得见的形象帮助人能凝聚注意力来敬拜,或作为对文盲传递神学真理的媒介。但不知何时起,敬拜的媒介和受敬拜的对象之间,界线开始模糊了。圣像师所画出或雕刻出来的基督像或圣徒像,成为天地间的一个接触点。当代教会史学家查维克(Owen Chadwick)指出,圣像不再只是木头上的一个像,也被视为与所刻画的主体有灵里连结,可接收所有对那圣徒的敬拜和祷告,再转而把圣徒对跟前祈祷者的祝福传递出去。它把一位圣徒引见给了灵魂。

    八世纪时,教会本身对圣像的角色开始感觉不安。因为圣像支持派主张,每一位成为基督里的

    
    全部评论(0)
    • 雁子广播:这位生命科学院士对生命的困惑告诉我们什么?在网上看见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演讲:《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很有趣。施一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成..

      浏览:5725次 评论:0
      2021-03-19 09:09
    • 1944年的圣诞节,7个敌军狭路相逢在小木屋里,之后……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圣诞节。这是二战中最为血腥的一场战役。战役进行了一个多月,双方伤亡惨重。德军伤亡人数10万,盟军伤亡8.1万,美国士兵占95%以上,达7...

      浏览:5644次 评论:1
      2021-03-01 20:07
    • 引言今天是端午节,早上一起床便陆续收到主日肢体的端午节问候,倍感温馨。是的,谁不想往平安?尤其在2020这个特殊的时节,更觉安康的宝贵。一路走来,感谢天父,也庆幸自己还活着。当然,端午之所以被当成重要的节..

      浏览:8760次 评论:0
      2020-06-25 12:06